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(WSTS)最新预测显示,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7009亿美元,同比增长11.2%。增长主要由逻辑芯片和存储器需求推动,这两大领域受人工智能、云基础设施及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的持续拉动,涨幅预计达两位数。此外,传感器和模拟芯片市场也将温和增长,而分立半导体、光电子等品类或因经贸环境制约小幅下滑。
从地区看,美洲和亚太(非日本)市场表现突出,增速分别达18.0%和9.8%;欧洲与日本增长相对平缓。WSTS预计,2026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再增8.5%至7607亿美元,内存需求仍是核心动力,且各地区增长趋势将更趋均衡。
其中,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,国内半导体市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,市场规模持续扩大。特别是随着国内半导体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创新,国产半导体设备、材料、芯片等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。
设计类企业是中国半导体行业从业者的最大蓄水池,2024年半导体上市公司并购交易26%发生在芯片设计领域,明显高于封装领域和设备、代工领域。中国在成熟半导体制造领域发展迅速,2015-2023年,中国的成熟半导体生产能力几乎翻了一番,全球成熟节点半导体的装机容量增长41.6%,其中80%以上的增长均出现在中国。但在高端芯片制造等核心技术领域,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。
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扩展,2025年AI芯片产品将呈现出更加专业化的趋势,针对特定应用的专用AI芯片将层出不穷。同时,量子计算领域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突破,专用量子芯片进入实用阶段。此外,半导体材料的创新步伐也在加速,新型材料如氮化镓、碳化硅和氧化镓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。
2025年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从“量变”到“质变”的关键转折点。在技术封锁与国产替代的博弈中,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韧性。随着国内半导体需求将持续增长。若能在成熟制程站稳脚跟,并逐步向先进制程渗透,中国半导体产业有望在未来5-10年实现更高质量的自主可控,分享全球7000亿级市场的增长红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