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会资讯 » 中国第四代半导体重大突破:金刚石与氧化镓双剑合璧

2025年2月13日凌晨,中国科技界迎来一则重磅消息:吉林大学刘冰冰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朱升财教授,在国际顶级期刊《Nature Materials》上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,宣布团队首次成功合成高质量六方金刚石块材,其硬度与热稳定性远超传统立方金刚石。


几乎同一时间,北方华创公开表示,已为国内多家研究机构提供第四代半导体材料(如氧化镓、金刚石)的晶体生长设备,加速技术产业化。这两项突破,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半导体领域不仅实现了“从0到1”的原始创新,更迈出了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”的关键一步。  



一、第四代半导体:为何成为“国之重器”?

1. 技术代际之争:从硅到金刚石的性能跃迁

 第一代(硅、锗):支撑了计算机革命,但已逼近物理极限,难以满足高功率需求。


■ 第二代(砷化镓):推动通信技术飞跃,却因成本高昂局限于军工和射频领域。


■ 第三代(碳化硅、氮化镓):成为新能源车、5G基站核心,但国际竞争激烈,中国仍依赖进口。


■ 第四代(氧化镓、金刚石):凭借超宽禁带特性(氧化镓4.9eV,金刚石5.5eV),可耐受极端高压、高温和辐射,被誉为“终极半导体”,是量子计算、深空探测、高能武器的“胜负手”。


以氧化镓为例,其能量损耗仅为硅的1/3000,理论可将电动车充电时间缩短至“分钟级”;而金刚石的介电击穿强度是硅的33倍,能在500℃高温下稳定运行,堪称“半导体中的钻石”。

2. 中国必须赢的三大理由

■ 军事安全:氧化镓雷达可穿透复杂电磁干扰,提升导弹制导精度;金刚石芯片可抵御核爆电磁脉冲,成为战略武器“心脏”。


■ 能源革命:若全球数据中心采用氧化镓器件,年节电量相当于三峡电站3年发电量。


▶▶▶■ 产业链自主:中国镓储量占全球68%,但此前高端材料制备技术被日美垄断。如今突破意味着从“卖矿石”转向“卖芯片”。




二、科技突围: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“暗夜之战”?

1. 六方金刚石:陨石中的“超级钻石”逆袭

吉林大学团队通过模拟陨石撞击地核的极端环境(50GPa超高压、1400℃),发现石墨可经“后石墨相”转变为六方金刚石,其硬度达155GPa,比立方金刚石高40%,热稳定性突破1100℃。这项成果不仅破解了陨石钻石来源的地质谜题,更将应用于深井钻探、太空舱防护层等极端场景。




 毫米级块材合成:突破纳米级限制,采用国产碳化钨压砧技术,将压力极限提升60%。


 绿色制造:免清洗工艺减少化学污染,契合碳中和目标。

2. 氧化镓:8英寸晶圆的“极限挑战”

“每增加1英寸,良品率暴跌30%。”西安邮电大学实验室里,陈海峰教授指着泛着紫光的氧化镓晶圆说道。这枚全球最大的8英寸晶圆(是在8寸硅片上制备出氧化镓外延片),曾让团队濒临崩溃——热场温度波动必须控制在±0.5℃,相当于在飓风中保持蜡烛不灭。


转机来自一场“跨界合作”。团队引入航天材料的热仿真模型,将热场稳定性提升10倍。如今,这条产线每片晶圆成本仅500美元,不到日本同类产品(日本NCT公司垄断)的1/3。“以前是追着别人跑,现在我们要换赛道。”陈海峰说。





三、全球竞速:中国如何重构半导体权力版图?

1. 技术标准争夺战

中国正推动氧化镓测试标准纳入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,这是发展中国家首次主导半导体国际标准。而美国对氧化镓的出口管制,反加速了中国国产化进程。

2. 地缘博弈:美国为何“越封锁越被动”?

日本虽掌握63%的氧化镓专利,但中国近3年申请量激增400%,在“创新-量产-应用”闭环中形成压倒性优势。美国智库CSIS报告承认:“传统技术制裁对中国已失效。”

    
返回顶部